原标题——
踔厉奋发抢抓机遇全域布局多点发力
红古区奋楫争先打造兰西城市群明珠节点
初夏的红古,河畅水清沿岸绿意融融,鲜花盛开处处移步即景;在各个村落中正是头茬高原夏菜的收获时节,一车车高原夏菜通过分拣包装再运往全国各地;在一个个项目的施工现场,也是一派派火热施工的场景……近年来,红古区贯彻落实省委“强省会”、市委“重振兰州辉煌”战略,以新思路抢抓新机遇,全域布局、多点发力,力争把红古区打造成我国西部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生态秀美、经济繁荣、特色彰显、人民幸福的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
全力打造
河畅水清林绿景美生态环境
初夏的傍晚,葱茏绿意环绕的大通路上,来这里锻炼、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近些年明显能感觉到大通河河水越来越清,两岸也越来越绿。经常走在这里,心情非常舒畅,感觉非常好。”红古区窑街街道居民丁晓旭对记者说道。健康水体的变化,离不开近年来红古区对于大通河的治理。
大通河为湟水一级支流,其中红古境内长16.7公里;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红古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流域水环境保护、河洪道环境综合整治、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制定印发了《红古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完善“河长+检察长+警长+志愿者”联动工作机制,设立区级河长8人,镇街级河长62人,村社级河长47人,设置河长公示牌块,建立河长制工作制度12项,推动河长制工作抓实见效。加强与永登、永靖、民和等相邻县区协作配合,强化大通河、湟水“两河”红古段流域联防联控工作,严格全域13座水电站监管,落实特殊时段24小时驻站值守制度,确保“两河”流域水质安全。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了红古区窑街污水处理厂。站在厂房后的排水口,向大通河望去,清澈河水缓缓流向下游,周围的绿植萌发出的新绿让人心境开阔。走进宽广的厂区,很少看到来往的工人。厂长李刚告诉记者,现在窑街污水处理厂,已实现大部分自动化。整个厂区只有十几名员工,负责机器操作、维护、监测等,整体运行非常高效。这些都是近几年来红古区加快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近年来,红古全面完成平安镇自来水扩建(二期)、海石湾、窑街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红古区窑街街道红山大沟防洪治理和红古区湟惠渠河咀河滩段除险加固工程,加速推进湟水至大通河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和川区3个新鲜尾菜填埋场建设,着力实施大通河兰州市红古段防洪治理、甘肃省工业废气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项目红古区平安镇供水管网工程,全面筑牢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
河清岸绿环境美,在推行“河长制”的同时,“林长制”的实施也成了让生态环境美好的抓手之一。红古区现有林地面积.2公顷。近年来,该区稳步推进林长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林长体系已全面建立,设立林长制宣传公示牌45块,区级总林长2个,林长5个,镇(街)总林长14个,林长40个;村林长38个,副林长38个,形成了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做到了“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以“一廊三区两中心多节点”(一廊:S生态修复绿廊;三区:窑街街道片区、矿区街道片区、采煤沉陷区片区;两中心(两基地):煤电生态修复教育示范基地、煤炭开采教育示范基地;多节点:重点打造的多个生态修复绿化节点)建设为重点,分19个区域组织实施了总投资.7万元、总治理面积亩的窑街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项目,目前正在进行苗木栽植和原路基础夯实,计划4月底完成栽植任务。围绕海石湾北山绿化提升改造总体规划布局,以建成的海石湾北山绿化上水配套工程为依托,完成封山育林多亩,造林整地多亩。两个项目的实施,将在窑街采煤沉陷区和海石湾北山形成绿色屏障,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区空气质量。
多点发力
勾画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年,区委区政府把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抓实“五个振兴”上持续发力,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年全区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5.5亿元,同比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元,同比增长10%。
近年来,红古区充分利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全面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打造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构建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基地和甘青“菜篮子”基地,建设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千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建成高标准农田亩。积极推广“寿光模式”,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发展奖补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新增设施农业亩。新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全年畜禽饲养量预计达到78.95万(只)。
同时,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依托兰州伊利乳业、兰州鑫源农业、兰州新希望等知名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壮大“农”字号龙头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培育区级龙头企业2家,全区17家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营业收入年增长17.8%,平均带动合作社5.7个、农户户。继续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全区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共计家,其中达到“五有标准”的合作社家,占比达到41%,带动农户户,带动农户占比达到56%。
近年来,红古区立足国家甘青藏旅游带“黄金驿站”发展定位,依托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乡村景观和“河湟人家”系列文化旅游资源,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评定“省级旅游示范村”1个。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安装大型、小型导识导牌60块,修建2A级旅游厕所1个。成功举办年冬季采摘节暨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会、兰州市红古区年中国农民丰收节、5.19中国旅游日暨河湟之旅红古自驾游手绘地图发布仪式、第三届牡丹文化旅游节、第一届“夏季采摘节”等活动,不断扩大红古影响力。
同时依托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探索创新“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持续开展红古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全区34个村成员身份界定、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设置与量化、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颁证、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等工作。全区参与农村“三变”村数达到17个,村集体、农户耕地入股到经营主体达亩,辐射带动农户户人,参与农户余人,农户入股分红59.96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71万元。
近年来,红古区补短板、护生态,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平安镇中和村的小游园里,多平方米宽敞的面积,内部小花园、凉亭、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一应俱全。74岁的村民缪义泳正坐在凉亭的木凳上休憩,说起这个家门口的小游园,缪义泳很满意:“我们老年人出门来这里转转、坐坐,年轻人在这里活动、打球、跳广场舞,真是好得很!”缪义泳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打麦场,环境整体也不好,现在经过改造后完全变了样,现在这个小游园已经成为全村男女老少最喜欢的地方。与此同时,各个村落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三大革命”等专项行动,伴随着“改灶改厕”的同步进行,让村落不仅仅面子美,更是“里子”美。
为全面巩固提升乡村治理成效。红古区围绕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一肩挑”的村集体达到29个、比例达到85.29%。持续推进“四抓两整治”向各领域深化拓展,开展2轮次覆盖所有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的“大调研、大排查”,严格压实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加强廉政教育,大幅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富带富能力。同时对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持续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从我做起”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文明新风在全区广泛传播。
项目建设正当时
发展按下“快进键”
5月12日,备受红古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