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用炉子烤出了面包,中国人则用陶器和水蒸出了馒头,煮出了面条,同样是对面食的加工,东西方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创作。
伴随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对面食的烤制手法传入中国*(馕)再到中国西北,成为后来烧饼等美食的雏形。而中国的面食也被一部分少数民族吸收学习并发扬光大,兰州(牛肉)拉面便是其中代表,下面我们就聊聊这小小一碗面条背后的故事。
青海人与拉面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的一位名为韩录的拉面师傅,带着从亲戚朋友手里拼凑的元钱,坐着绿皮火车跨越半个中国来到了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福建厦门,开启了牛肉拉面走出西北的故事。
中国自古便有“北面南米”的说法,大意是北方气候干燥适合种植小麦,因此主食以面食为主,南方则因温润多雨主要种植水稻,所以主食以米饭为主。不过这也只是就地域的大致特点所说,而不是说北方人就一定都喜欢吃面食,南方人都喜欢吃米饭。
举个例子,在中古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的地域迁徙,云贵地区竟然产生了用大米磨成米浆做成米线的吃法,由此可见当初发明这种吃法的人该是多么的怀念北方的面条。
对于当时的福建人来说,西北牛肉拉面的味道和做法的确有些陌生,所以当西北汉子韩录的面馆开张时,并没有太多的顾客光顾,为此韩录另辟蹊径,大胆地将后厨面案挪到了店门前,将西北拉面制作过程以一种类似技艺表演的形式展现给过往的顾客,于是这家独有特色的面馆很快在厦门小有名气,韩录也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当年纯收入达到了5万元)。
拉面馆展示拉面制作过程的特点至今依旧可以看到,虽然这些面馆没有直接将后厨前置,却都在后厨与前厅之间用一张大大的透明玻璃,这样订餐和取面的顾客一眼就能看到拉面师傅制作拉面时潇洒飘逸的身影。
不过学到这其中精髓的还是火锅霸主海底捞,因为它干脆直接将这炫酷的拉面技艺摆到了顾客桌前,让顾客几乎“0”距离的观赏这份技艺,体验感成倍增加。
福建自古便有很多人下南洋,很多人发达后都会回到故乡看一看,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师傅在拉面馆前展示拉面技法的过程被归国华侨拍成了视频,并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像记录在印尼一家电视台播放,并立刻受到印尼民众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