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雷坛河握桥:
古金城六百年清明上河图,如今依稀在梦里!
——著名作家宗效强口述:兰州雷坛河握桥的风情
这是流淌在血液中记忆,这是波澜壮阔大时代中个体的脉搏跳动,这是对一方地域最真切的纪念。
这就是口述史!它以亲历亲见亲闻的方式,记录了大时代点点滴滴,记录了人生点点滴滴。
金城著名作家宗效强先生,自幼长在雷坛河边,对河上如长虹般的握桥,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兰州雷坛河握桥其实叫西津桥,又名卧桥,修建在兰州城西一公里处的阿干河上。年拆除时的实测得知,桥净跨度22.5米,全长27米,桥高4.85米,宽4.6米,桥廊坡度20度。雷坛河指兰州阿干河的下游段。阿干河源自马衔山,沿途汇集了马坡、银山、铁冶、阿干、石佛沟、后五泉等众多支流,在白云观西侧流入黄河。
雷坛河握桥始建于唐代,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清代由于战火、洪水等原因,曾三坏三修。整座桥用圆木和方木纵横相间垒起,层层向河心挑出,每层挑出数米,纵向圆木的前端稍向上挑起,以便承受桥梁受压变形后能平直而不是向河心凹曲,两头向河心靠拢到相距五六米时,用木简支梁搭成桥,因为整个造型像两手相握故此人们又称之为握桥。
整座桥由28根朱红大柱组成桥廊13间,中间3间,两侧各5间,桥头修建有亭子,四角飞檐,顶上覆盖有黑色的琉璃瓦。东亭前额“空中鳌背”,阴额“彩虹”;西亭前额“天上慈航”,阴额“新月”。
由于桥身隆起,如同一道美丽的彩虹,所以人们把桥称之为“虹桥”。为此,留下兰州八景中的一景“虹桥春涨”。
以前,围绕着雷坛河握桥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逛雷坛河市场曾是许多兰州人难以磨灭的记忆。这是他口述的兰州雷坛河握桥风情。
兰州雷坛河握桥市场:古金城六百年清明上河图,如今依稀在梦里
宗效强
握桥,兰州人喜爱它,爱护它,称它为虹桥。它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兰州人心中。然而这座桥被拆了,拆了快七十年了,每每想起,心中总有一种无以言表的伤痛。
1.站在我家门前,就能看到握桥
我家住在握桥南边不远,伏龙坪西边半山,一个叫鸡儿嘴的地方,出门便能看到握桥。
儿时,雷坛河,兰州人所说的雷坛河既指河流,同时指河两岸的地方。这里出了兰州城,居住的百姓多为果农、菜农和手工业者们,也有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居住,自然,他们居住的院落就很讲究了。
握桥,不仅是一座桥,一座方便人们过河的交通桥梁,以它为中心,形成了兰州的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市民生活物资的大卖场。十分热闹,十分繁华。
握桥往南是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通道南古道。拱门出去到阿干镇进西沟、大塄干、和尚铺、摩云岭到七道梁,直向西通东乡临夏,或到关沟门到中铺。这条南古道正是当年唐僧取经走过的路。曾经的繁忙,驼队、马帮,南来北往唱过动人心弦的歌谣。
握桥向北,雷坛河入黄河处,曾有镇远浮桥通向黄河北,以至过河向西直通河西走廊、西域、青海。
握桥向西,通西固、永登、红古等地。
握桥向东进西稍门,再向东,过城通定西、天水、西安。
2.握桥边,老夏家的卤肉,吃一口满嘴流油,真叫人直喊:“满福”
握桥是交通的中心。南来北往,东西交流的货物在握桥周边集散。
握桥北边,雷坛河靠东边的扫台上堆放麦草、秸秆、饲料。那时雷坛河两边没有河堤,修建铁桥后在雷坛河与黄河拐弯的地方,修起了护堤,兰州人称为扫台。握桥南边集中阿干镇烧的陶瓷制品,大小水缸、各类坛子、罐子、大大小小的沙锅子、照明用的灯笺,还有大小不等的拉拉子,两边有耳可以拴上绳子,提醋、油等。这些物件全是百姓生活中不可少的东西。还有阿干镇的煤炭等。拱门口集中了生活用的铁钳子、火铲子、火钩子、铁榔头等。农活中用的犁、耙、叉、绳、锨等。牲口的鞍子、配套的蹬子等。
握桥东边向北,叫北园。本身有很多菜地,集中了粮食、蔬菜、瓜、果品的交易。还有粮食,尤以北山和尚头小麦最是兰州人喜爱。
握桥向西,靠西边叫寺底下。铺面一个接一个,主要是加工生活用的和盖房子用的瓤瓤子、沓子。瓤瓤子是将木材片成薄薄的片片子,主要用来点火用,生火、点烟,甚至照明。沓子比瓤瓤子厚一点,盖房子用。这里还有几家棺材铺。
握桥向西靠北边,磨沟沿向西正是骚狐滩。这里坑坑洼洼,到处是水。磨沟沿正南面有一些临时铺面,主要卖吃的,牛肉汤、羊肉汤、羊杂汤,羊杂碎也叫烂者香,很诱人。
握桥东边的拱门子,是南古道的出入口,道很窄,两边全是小商铺,铁匠铺、中药铺、畜医铺、杂货铺、棺材铺、小饭铺一家挨一家。
穿插在这些地方的卤肉摊子、凉面摊子、酿皮摊子,各有各的地方摆摊,生意很不错。
卖卤肉用一个长方形的大木盘放卤肉,另有一个小砧板,用以切肉,卤肉不叫切,叫蠡。买肉的要多少切多少,用一杆小称,叫戥子,将切好的肉一称,报多少钱,嫌多了,取掉一些,再称,少了给添一点,然后用长刀蠡也就是片,片成薄薄的一片一片的肉,夹到热锅盔里,咬一口下去,满嘴流油,哪个香啊!真叫人直喊:“满福”!他沿街叫卖,将盘子扛在肩上,所以叫肉架子。大家认可的有夏家、刘家,肉卤的很烂,据说他们家的老汤有几百年了,真正的老字号。
握桥周边卖凉面的摊子有好多家,到冬天将凉面在锅里冒热,然后浇上卤子,各种调料,下雪天,蹲在地上吃一口热气腾腾的热凉面,许多人为了果腹,有的人则好这一口,吃着舒坦。凉面好不好,只要看担子便知。兰州人吃东西还是很挑剔的,吃个凉面、酿皮,先看人干散不干散,再看担子擦得亮豁不亮豁,盛调料的家什擦得干净不干净,这些都是人们选择买不买的首要标准。那些讲究卖家,一定将家货什收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兰州人还特别讲究油泼辣子里要配很多调料,醋里泡一些调料,如:草果、桂皮、大香等。没有这些的,人们不会选择吃的。热凉面也是兰州牛肉面的雏形,那时的牛肉面,天热时吃凉面,天冷了,吃热凉面。将凉好的凉面,一把一把摞好在担子里。冬天,抓一把子凉放在盘子里,来回在热锅里将凉面冒热,然后放些牛肉片,牛肉一定是大片,没有现在一个小丁丁,甚至小丁丁也见不上。放大片牛肉,调上必调的调料,热腾腾的一盘热牛肉面,吃起来同样很满福,既解饥又解馋。
3.最是雷坛河边老庙会,提着牛肉汤过握桥
以握桥为中心,这里成为兰州的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市民日常生活物资的大卖场。
握桥北边黄河边有“白云观”,据说是吕洞宾显过灵的地方。握桥南靠西有叭腊庙、金天观、雷坛。握桥东边有太清宫,太清宫供奉道德天尊。握桥南西有兴远寺、老祖庙,兴远寺对面有土地庙,再向南有药王洞、后五泉。
每到各自庙会时,上香祭祀的、许愿的、还愿的、求财、求子的,各类人等怀着各自的需求分别参加各个庙会。太清宫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太上老君的诞辰日,这天全市各行各业的工匠们要来祭祀这位天尊。这种仪式,已成为工匠们的职业教育、品德教育的盛会。这个庙会规模大,人很多,十分隆重。
各寺庙的庙会活动,加上南古道的车马运输,过去还有骆驼队通过,做生意人们的吆喝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就是兰州握桥的景象,市民生活的交响曲。
握桥在建造之初就在两岸修了护堤,这个护堤其实就是桥墩,而河两岸是没有护堤的,两边的斜坡可以走下河谷的。
小时候,我们吃水很困难,原来沈家坡下的河谷边有泉水,我们抬泉水吃。后来淌山水,泉眼没了,只好到黄河去抬水。我和姐姐经常到黄河去抬水,过来过去必须经过握桥下边,每当抬上水,到握桥下时要歇一会,我仰头数桥下突出来的柱子,总是数不清,姐姐嘲讽道:“咒屎包,连这都数不清楚。”有一天母亲给了三毛钱,提上家里稍大一点的瓦罐,到磨沟沿提牛肉汤去。那个高兴劲儿,一溜小跑过握桥,到店铺,直喊:“师傅肉多些,汤多些”,店主笑着说:“好,好,好,肉多些,汤多些”。提上牛肉汤不敢跑,怕洒了汤,小心翼翼,快步往回走,过握桥脚下一滑,洒了不少汤,可惜呀!汤里的油花子洒了不少,像犯了多大错误,回家告母亲过握桥时,脚下一滑洒了一些汤,母亲笑着说:“没有整个洒掉就好。”母亲将牛肉汤倒进砂锅里,又加了点水,全家人高高兴兴吃了一顿牛肉汤泡馍。
4.社火队过握桥,争着进城出人命,省政府也没办法
握桥经历了悠悠岁月,见证了兰州的世事变迁。那时的百姓生活是很苦的,尤其握桥周边的人们,全是城市中最底层的人们,握桥周边人来人往,做生意的人多,要饭的也不少。有的人非常可怜,头像鸡窝,衣不遮体,残不忍睹。
兰州百姓很重视春节闹社火,每个社火队的压轴是太平鼓队表演。各地形成了各自突出的表演,如:官园的撩鼓、崔家崖的狮子,兰州有句谚语:“崔家崖的狮子,把怂劲做下了。”雷坛河的双条子,崖头的铁芯子等等。玩社火的人,大都平时习武,争强好胜。记得解放前有一年,七里河梁家庄的社火过握桥,就遭到雷坛河社火队的阻挠,两家你争我抢一直到隍庙巷口,为了争第一个进庙给城隍爷进香,两家打起来了,结果出了人命。而这两家背后都有人在背后支持,闹得省府也不好决断,最后还是大家出面调解,平息了这次纠纷。
4.握桥像一副扁担,挑起了兰州的南北东西
年,握桥要拆了,惊动了兰州市民,大家纷纷请愿,请求能保留下老先人给咱兰州留下的无价之宝。当时以雷坛河街道的的街长赵汉臣和市民推出的社会贤达们出面谈判。政府答应移地到五泉山再建,这才让百姓们勉强接受。拆桥时,雷坛河的百姓们怀着念念不舍的心情,帮助拆,有文化的人帮忙编号、登记、造册,赵汉臣街长,后来成了我大姐的公公,积极组织人员,协助政府拆桥,为市政建设让路,可惜呀!异地重建成了一句空话。
过去兰州有八景,其中两景就在雷坛河:“虹桥春涨”,“梨园华光”。我小时候雷坛河常年流水,有时水量很大,要不雷坛河又名叫水磨沟哩。春天南山冰雪融化,汇集成浩浩荡荡的洪流,河道里水都满了。站在握桥上看洪水澎湃,让人思绪万千;握桥在人们心中就是一道彩虹,古人称虹桥,倾注了多少情感。握桥往南,东西全是果园。孙家台的冬果梨园,赵家园子的酥木梨、吊旦子、软儿梨。每当农历三月多,梨园披雪,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银光,很是让人心醉。
握桥像一副扁担,挑起了兰州的东西,也挑起了兰州的南北。在兰州的历史中,它发挥过那么重要的作用,在兰州百姓心中它的分量是那么重。哎!心中的彩虹,有生之年,我还能再看到你那俊美的身姿吗?
为了纪念握桥,我曾写诗一首:
握桥
一
沟通东土人亿万,
连接西域路八千。
桥影跨越岁月河,
名称印留青史篇。
二
南来煤炭北粮谷,
西去布匹东果蔬。
桥门大敞连胜境,
恍人《清明上河图》。
作者简介:
宗效强,兰州人,生于年,和许多同时代人一样,享有平凡又充实的快意人生。生活的轨迹一目了然:少小入校门,青春戍国门,壮岁进厂门,老年守家门。退休前就职于兰州电力修造厂,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著有散文集《心谷回音》和《忆海波光》,诗集《我为兰州歌》,另与战友合著诗文集《我们是原子城保卫者》。现为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剩年余力,仍将奋进在文学路上。
本文作者宗效强先生授权陇史荟平台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