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高级动物,本能的具有对竞技、体育的狂热和痴迷。
当我们运动时,奔跑、投掷、瞄准,这些动作绝非偶然,都是在草原狩猎时要必备的技能,那些技艺高超的人在关键时刻因为表现出色,赢得同性的羡慕以及异性的爱慕,获得更多目光、更多的社会资源。
这也是古代“竞技运动”只存在于社会阶层的上游人士的重要原因。
例如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自古就是皇亲国戚专属,平民鲜有接触。道理很简单,封建集权统治下,老百姓除了肚子吃不饱,还面临江山易主后要四处逃亡的悲惨生活,“蹴鞠场边万人看”的生活只存在于文人墨客的诗句里。
这个规律在近代兰州的体育事业发展中也同样管用。
兰州近代体育开端于左宗棠督甘在军事训练中引入西方兵操(也称洋操)。而到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当时兰州经济发展迟缓,市民们大都食不果腹,无暇顾及体育活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兰州的一些学校、机关、工厂相继开展了田径、足球、篮球、武术、简单的器械体操等活动,而这些体育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高潮,国内体育界的翘楚人物都来兰发展,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也迁至兰州。
抗战胜利后,历史重演,这些体育活动在内战时期被再次打回冷宫,当时兰州通货膨胀严重,民不聊生,红山根体育场野草丛生,无人问津。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对这些破烂不堪的体育场所进行修复,人们再次找回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意义。
随后的几十年间,红根山体育场一直作为兰州市各种大小赛事的举办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赛事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活力与灼热记忆。而如今,67年历史的红山根体育场像个年事已高的老人,逐渐跟不上兰州城市发展的脚步。
兰州需要一个更大的场地去承载新的梦想与荣光,那就是奥体中心。
奥体中心效果图来源兰州奥体中心官方不同于繁华中心和国际化的商务区,奥体中心,每个城市只能有一座,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核心。也是展示和宣传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的窗口。
在建成后,成为崔家大滩区域价值全面提升的重要引擎,也能作为纽带将兰州近郊四区紧密联系到一起。并且持续输出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量。
同时,奥体中心的设计一般都会考虑人流和车流同城市交通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城市交通高峰负荷时的矛盾、急救车辆行车路线之间的矛盾,体育馆也有大面积停车场地,并靠近交通干道,可以有效的缓解该片区交通高峰时的矛盾。
这些都让兰州对建设一座奥体中心的渴望达到峰值。
年红山根体育场拆除完毕之时,兰州其实就已经启动了奥体中心项目。年在获得国务院批准和国土资源部的审批之后,决定征用崔家大滩区域建设兰州奥体中心。
其实当初政府有意让兰炼、兰化,负责投资建成兰州奥体中心。但因为各种原因并未通过审批。奥体中心项目像个烫手山芋谁没人敢接,毕竟没有金刚钻,谁也不敢揽这个瓷器活。
当年红山根体育场拆除后所得的1.2亿元拍卖款,除去拆迁安置费用,有万作为新奥体中心的启动资金。可即便如此,奥体中心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度极高的项目,这些只是杯水车薪,兰州市政府也是有心无力。
奥体中心的项目进展进入冰冻期。
破冰期来自于公共基础设置中一种新的项目运作模式出现——(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这种模式下,政府的财政支出更少,企业的投资风险更轻,双方全程参与,合作的时间更长,信息也更对称。
自年国内PPP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兰州奥体中心项目也开始以这个项目进行探索。
年4月13日,第16届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兰州奥体中心PPP项目的请示》,以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运作,依照协议授予项目公司在合作期内负责本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
几天后,方案通过市政府审定,正式转入社会资本采购实质性阶段。社会资本方选定后,由中标的社会资本方与政府出资代表兰州黄河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项目公司展开建设。
年7月15日,兰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