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终专稿战新冠春天还会远吗 [复制链接]

1#

即将落幕的年,新冠肺炎疫情仍是贯穿全年的关键词之一,每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相比年,今年的新冠战局,“敌我”双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病毒不断变异,变异毒株德尔塔、奥密克戎向着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方向演变,人类则在不断充实“武器库”。就我国而言,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快速推进,年底前有望构筑免疫屏障,国产新冠特效药也于近日问世,助力临床救治。

与此同时,我国不断优化新冠战“疫”的战术打法,进入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力争用1个潜伏期左右时间控制疫情传播,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我们将和国际社会一起度过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我们终会‘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12月17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个人微博中写道。两天前的12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各国能加强防疫措施,新冠肺炎大流行很可能在明年结束。上述预测对每一个疫情中的守望者而言,无疑是最鼓舞人心的新年期待。正如诗人雪莱所吟诵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在北京市东城区航星科技园,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接种服务

黑龙江省黑河市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后,该市某小区的市民排队做核酸检测

01

大规模接种的“中国速度”

27亿万剂次,是截至12月26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的新冠疫苗接种数量,接种总量和接种覆盖人数均居全球首位。

如果说这一数据展示的是一年来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的“总分数”,那么,另一组数据则说明了分数背后的“中国速度”。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量在年3月27日超过1亿剂次,4月21日超过2亿剂次,5月7日超过3亿剂次,5月16日超过4亿剂次,5月23日超过5亿剂次,5月28日超过6亿剂次。接种总量每增加1亿剂次的所需时间,从25天缩短至16天、9天、7天、5天。到6月28日,接种总量已超过12亿剂次。

3个月,接种总量增加11亿剂次。这样的“中国速度”,是全社会共同打造的。启动新冠疫苗接种之初,我国便已制定了科学的接种策略。首先,在从事进口冷链或口岸检疫等工作、新冠病毒感染风险高的重点人群中开展接种。随着疫苗附条件获批上市以及疫苗产量的逐步增加,接种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实现“应接尽接”。同时,为保障疫苗接种安全有序推进,接种工作实行“日报告、周调度、半月通报”制度,建立月度供需总平衡和接种供应动态调整机制,医院设立接种点,接种现场配备急诊急救医务人员、急救药械和救护车等。

更为不易的是,在快速推进新冠疫苗接种的同时,常规免疫工作并未因此受到太大影响。记者从中国疾控中心获悉,与年相比,年全国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数量基本维持不变。

在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看来,这得益于各地接种人员的共同努力。“国家相关文件明确要求不影响儿童常规预防接种工作,各地根据辖区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医院增设接种点。”张周斌说,接种医生加班加点持续奋战,仅广州市,城区预防接种门诊每周4天以上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非开诊日则进行新冠疫苗接种。

快速推进疫苗接种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在持续跟踪疫苗在真实世界中的保护效果。“通过研究看到,随着接种疫苗时间的推移,受种者的中和抗体水平在下降,保护效果在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疫苗接种针次是提高免疫水平、增加保护性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疫苗研发专班根据前期加强免疫研究的结果,考虑到疫苗安全性、免疫原性等相关因素,提出了加强免疫策略。

相关专家表示,持续遏制病毒本土传播的措施,为我国制定适合国情的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了从容的时间窗口,让有序安排新冠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得以实现。同时,我国凭借强大的疫苗研发、生产、供应和组织接种动员能力,快速提高了疫苗接种覆盖率。

当下,我国正在全力推进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以及老年人和3~11岁儿童的接种工作。我国研发的新冠疫苗已获批进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和“新冠疫苗实施计划”采购清单,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国际权威认可。在做好本国接种工作的同时,我国秉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在过去的一年,向全球提供了20亿剂疫苗,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02

与变异毒株德尔塔正面交锋

从年初的河北省石家庄市、黑龙江省绥化市,到此后的广东省广州市、江苏省南京市,再到福建省莆田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龙江省黑河市、辽宁省大连市……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走遍了全国大部分省份。其中,5月的广州之战是与变异毒株德尔塔的首次正面交锋。

与其他毒株相比,德尔塔的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传播速度更快,病毒载量更高。广州,作为一座拥有上千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也是值守“南大门”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在这场战“疫”中扛过来了——不仅看清了“敌人”的面目,也验证了防控体系的有效性。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所言,“没有人能保证不再有新变异株的传播,广州防控的经验对全国很有帮助”。

救治过程中,专家组探索建立了一套针对免疫系统的评估系统,该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恶化的指标,早期防止转重症。同时,中医治疗重症发挥了疗效。在危重症和重症的治疗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尽早使用呼吸机和ECMO(体外膜肺氧合),灵活使用中医药方案,为免疫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

与德尔塔的正面交锋也让我们认识到,病毒虽然在不断变异,但仍属于冠状病毒家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些传染病防控的经典原则依然有效,既往的非药物防控措施仍能控制病毒蔓延。更为重要的是,既有疫苗仍然有效。这意味着,面对德尔塔,我们有能力战胜它。

德尔塔的到来,也促使防控措施迭代升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连续对既有防控指南作出修订,发布了《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修订后的《指南》中,防护措施由原来65类增加到85类;在重点场所和单位方面,增加了对码头、口岸、棋牌室(麻将馆)等10类场所和单位的防护要求,强化了健康监测、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清洁消毒和应急处置等措施要求。此外,交通运输部门对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等领域的疫情防控指南进行了修订,《国内游轮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南(第四版)》《运输机场、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陆续出台。

03

流调和核酸检测“双轮驱动”

9月17日—18日,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在上海市召开。会议提出,加强流调队伍、核酸检测能力、隔离点等建设,一旦发生疫情,充分利用疫情发现早期24小时,并行推进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努力获得最大防控成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经验。

“我们一直在思考,尤其是在应对德尔塔毒株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以更高水平、更小成本、更短时间控制住疫情,使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影响越来越小,以良好的防控成效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近期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

“遏制疫情,流调先行”,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既是对武汉疫情暴发以来10余次不同规模战“疫”的经验总结,亦是指导未来疫情防控的重要原则。而莆田战“疫”,是研讨会后的首场实战。在莆田,以逢阳必报、接报必查为起点,4小时提交核心信息,24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这些成为流调工作的“标配”。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混编的流调队协同作战,提速的同时确保质控,混编整合的做法在流调实战中初试牛刀,取得了良好效果。

莆田之后,哈尔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河、大连等地疫情防控中,国家流调专家队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会同省市协同作战,抓住黄金24小时,迅速判定、排查和管控了密接、次密接。

做好流调的同时,核酸检测也要加速。只有“双轮驱动”,才能缩小防控包围圈,精准阻断病毒传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今年9月发布的《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提出,检测结果应该及时上报,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时限为6小时,其他人群为12小时,原则上不得超过24小时。而设定时限的目的,就是要加速核酸检测,为后续流调、隔离等工作赢得时间。

年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中,单日超百万人次的核酸检测能力创下全国纪录。而在今年6月的广东疫情中,这一纪录被刷新至单日超万人次。核酸检测能力大幅跃升的背后,是采、送、检、报各环节运行更高效、衔接更紧密。各地也在探索提升核酸筛查效率的方法,比如,广州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暂未进行核酸检测人员的穗康码变“黄码”,相关人员收到“黄码”提醒后及时进行核酸检测,“黄码”将变回“绿码”。

核酸检测速度提升的同时,价格则不断降低。以北京为例,一年多的时间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样本价格从元/次降低至35元/次,混合检测价格降至8元/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份将单人单管核酸检测价格降到40元以下,混检价格降到10元以下,有效降低了群众核酸检测的负担。

核酸检测“一升一降”的变化,让防控措施有了升级的底气。年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期间,为管控风险外溢,低风险地区人员出京须提供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今年年初,辽宁省沈阳市提出,离沈者须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今年5月的广州疫情中,出穗者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今年10月,甘肃省兰州市提出,出省须持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从7天到3天,再到2天、1天,变化背后是核酸检测技术全方位的迭代升级。

04

疫情防控一刻也不能放松

82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今年11月,大连庄河大学城发生的国内首次校园规模性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由大连代管的县级市受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